009.冗官冗兵有新解 农垦军屯来消化——《茶膏皇帝宋徽宗》

北宋中期粮食产量并不充足,军粮采购消耗过多国力,开展农垦军屯成为破局的方法。
北宋中期粮食产量并不充足,军粮采购消耗过多国力,开展农垦军屯成为破局的方法。

当赵佶说用有机肥可以将北宋亩产提高起码两倍以上,已经惊到了群臣。

虽然群臣也知道精耕细作能够提高产量,但是能够普遍提高几倍产量,就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了,这相当于土地增加了几倍。

毕竟古人还没有明白氮肥、磷肥和钾肥同不同作物生长的关系,既不知道如何准确获得这些肥料,也不知道最佳的施肥方案,所以造成早期农业产量过低。

历代聪明人都在琢磨农业增产,古书上也有记载踏粪积肥法,但只是雏形,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赵佶把现代堆肥法的要点整理了出来,这样就有了规范堆肥的尺寸要求。给出了翻堆的步骤和时间,就可以保证微生物高效繁殖和扩散,发酵出优质的肥料。

传递农业科技,赵佶的办法是假托宫内所藏古籍,写好后,再做旧,由童贯送给了良种培育基地。

古代农垦军屯

童贯给良种培训基地的说法是,找到了宫内所藏旧书,是过去海外商人进献,在宫内一直无人识得,近日后宫搬迁,方被发现,呈送给官家看了之后,官家命将这一本赠送给良种培育基地。

在这本书中,除了用堆肥法制作腐熟有机肥,赵佶还在书中提供了土法炼焦的方法,在出口处用稀硫酸溶液收集氨气,干燥后就能制成硫酸铵化肥。

当然,如何制造硫酸的方法也写了,就用东汉时期炼丹师的干馏法,从胆矾和绿矾里直接烤出来硫酸,然后用瓷缸保存。

有了土法的硫酸铵化肥,按照大约一比十的比例,配上有机肥,对于提高当下的粮食产量,就如有神助了。

在军务会议上谈粮食增产,群臣都心花怒放,尤其是枢密院、兵部和五司,只要粮草供应充足,军心就稳。

但赵佶觉得粮食增产仅靠肥料是不够的,要通过农业升级,解决一揽子问题才行。

首当其冲的就是冗官,唐太宗时全国官员有7000人,宋太祖时有5000人,随后就吹气式膨胀,到了赵佶的时代,已经有48000名官员,再加上小吏和杂役,财政压力实在太大。

赵佶看着右仆射曾布,就让这位老臣给文官体系瘦身吧。

于是他说道:“曾相,在户部成立农垦总署,由户部尚书侯蒙亲任署长,下设肥料署、农具署、水利署、宣教署和巡逻署,定员150人。以开封为试点,成立开封农垦署,作为农垦总署的首个分支。“

”开封查没的200万亩良田交由开封农垦署,由蔡卞兼任开封农垦署署长,下设对应的肥料所、宣教所等,定员40人。每10万亩为一支队,定员十人,支队长为从九品;每1万亩为一大队,配小吏两名;每1000亩为一中队,招募流民50户,配发农具和耕牛,每户月俸200文。由大队就近自建草屋,供流民居住。”

曾布明白官家的意思是抽调冗官冗员去务农,他作揖后说道:“官家圣明,抽调人员后,仅开封府即可安排240名官员和400名小吏从事农耕,还能招募10万户失地流民务农,此举甚好。今日是二月十八日,开封距离春耕还有两月时间,足以做好准备。”

这也是蔡卞想要的效果,如果官家所言成真,开封农垦署仅秋收至少可获得800万石,足以养活80万人。

开封府耕地面积实有2000万亩,如都能增产到平均4石,则开封府的粮食足以自足,无需再从南方买粮,多出来的粮食还可以增加牲畜数量、酿酒等等,开封从此家家有余粮,街头再无饿殍。

蔡卞激动得脸都红了,连声称马上就去安排,这是他的第二把火,一定要烧好。

在场的军事官员也按捺不住兴奋,如粮食能大幅增产,军粮再也不是问题。

赵佶问种师道:“老种,军中45岁以上共有多少人?”

种师道答:“官家,禁军和厢军共有15万人已超过45岁。”

在场的文武官员都明白,45岁以上的老兵战斗力已大大下降,也影响军中训练。

北宋对老兵是非常善待的,老兵在60岁后要么在军中做杂役,要么领取遣散费回家务农。

赵佶和群臣都看出问题所在,此制度虽善待老兵,但年龄结构过大,真实军力必大打折扣,战斗意志不高,战斗力每况愈下。

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宋太祖爱兵如子,造成了今日军队尾大不掉的局面。

赵佶先提出了改革军屯的意见:“枢密院改回旧制,知枢密院事仍称枢密使。成立戍边农垦总局,由枢密副使兼任农垦总局局长,下设农垦北一局、农垦北二局、农垦西一局、农垦西二局和农垦西南局,每局依县治,最高长官为局长,授七品衔。每局分配三万老兵,以五千人为一团,每一千人为一营,每两百人为一连,专制军屯,负责军粮专供,由户部农垦总署配合指导。边疆荒地众多,可以多吸纳流民,形成军屯下属的民屯,既能增加屯垦人口,也能给老兵一个家。”

种师道边听边心算,如果能有15万老兵专事军屯,养活50万军队也是绰绰有余了。

同样在认真倾听的右仆射曾布此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他说:“官家,臣以为屯垦乃国之大事,而农工之辛劳是我大宋繁荣之基。臣有一策,愿官家酌情考虑。臣以为,农垦应在忙时耕种五谷,然而在闲暇之时,何不让他们植树和修建水利?如此一来,不仅能使荒地焕发生机,而且还可以储备水源,方便农事,防止干旱之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劳力,又可改善我大宋之土地,使我大宋昌盛之基更为稳固。”

赵佶自然是高声赞许曾布思虑周到,众臣也深以为然。

既然群臣众将都对提高粮食产量产生了巨大的信心,赵佶决定帮助大家再升高一下认知,他准备谈一谈循环农业的思路。

他清了清嗓子,“农事要师法自然,精耕细作,方可形成循环,效用最大。江南有桑基鱼塘的方法,六分田四分塘,田种桑,塘养鱼,桑叶喂蚕,蚕沙喂鱼,塘基可以种植果树,农家有粮食、鲜鱼、蚕茧和果子四项收入,且极少旱涝。”

桑基鱼塘

随即,赵佶又介绍了贵州的经验,”黔地有稻鱼鸭的方法,谷雨时水田种稻秧后,放入鲤鱼苗,待鱼苗长至两指长,每亩放入30只雏鸭,鱼可松土,鸭可除草灭害,鸭鱼的粪便成为肥料,稻亦可增产,鸭鱼收获后,亦可增加收入。蝗虫本怕湿,多间种桑基鱼塘或稻鱼鸭,也可免蝗灾之苦。农垦若尽心研究,其利无穷。“

稻鱼鸭

赵佶如此详细地讲述了循环农业的案例,令群臣刮目相看,年轻的皇帝对农事如此关注和了解,盛世即在眼前。

民以食为天,如果粮食能增产,储备粮制度能优化,那再也不会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灾年了,流民也会逐渐减少和稳定,国家根基能够稳固。

曾布有些纳闷,不知皇帝何时曾对农事用功学习,他也替农垦总署和戍边农垦总局捏把汗,以后想在农事上蒙骗官家,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军武司、平安司和老三司(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的武官们听到增产和军屯固然开心,但作为军人,他们更关心的是军事本身。

是啊,作为首次军政会议,谁不想听听官家对军中事务的见解呢。

一条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