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一种经过特殊加工与发酵的固态速溶茶,将茶叶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后,对茶汁进行再加工,从而得到更高级的茶品。
简单来说,茶膏历史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现代。自清代起,茶膏通常指代普洱茶膏,因为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品质最高。
唐朝-茶膏雏形期
茶圣陆羽发现茶饼含膏的现象
南唐-茶膏首次成为民间贡品
闽康宗通文二年,民间进贡八枚茶膏
宋朝-茶膏发展期
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以含膏量来评价茶饼
皇家御茶厂北苑制出玉蝉膏
明朝-茶膏隐退期
朱元璋下旨推广散茶,禁制唐宋茶饼
清朝雍正年间
云南土司开启熬制法茶膏,简单易行
乾隆年间
以常温压榨、自然干燥法制出清代宫廷茶膏
药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指出茶膏养生
现代茶膏
现代茶膏元年,中国首家茶膏企业正式诞生
茶膏历史始于唐代
茶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朝,茶膏的雏形开始出现,但尚未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当时,茶膏主要用于判断茶叶的优劣。茶圣陆羽,《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他认为好茶应含膏者皱,表明在饼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紧密结合,使得茶叶表面皱纹状。因此,在唐代,含膏者皱成为鉴别好茶的标准。
茶膏最初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贡建州茶膏首次进献。这种茶膏表面用金丝芽装饰,显示其贵重地位。当时,茶膏仅有八枚,数量稀少,珍贵。这种特殊的尊贵地位使得茶膏在贡茶中位居上品,被载入史册。
扩展阅读请点击:唐朝秘宝,茶膏之韵,揭示千年茶道的精神传承
宋朝是茶膏的发展期
在宋代,茶膏的发展与应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茶膏的制作,以及对茶膏制作工艺的描述和记载,并且把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茶品名录。宋代第一次对茶膏制作工艺进行记载,茶膏作为独立茶品出现在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的《茗荈录》中。
宋徽宗是中国古代三百多位皇帝中独一无二的茶道著述家。他的杰作《大观茶论》提出了一种依据茶膏来鉴别茶叶品质的方法:茶叶的品质差异犹如人们的相貌差别。膏少的茶饼表面皱褶显现,宛如皱纹交错的面孔;而膏丰富的茶饼则呈现出光滑饱满的纹理,如同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简言之,通过观察茶饼表面的茶膏多少,便可初步判断其品质优劣。
宋代制茶业在空前繁荣,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比较重视,他们也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膏的珍品。宋朝蔡襄(公元1012年—1067年)在他著述的《茶录》中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此处的珍膏指的就是茶膏。
此外,宋代茶膏的两大用途也值得关注:
一是作为独立茶品的存在,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茗荈录》中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将茶膏涂于饼茶表面,以增加其光亮度及色泽。
总的来说,宋代是茶膏发展的重要时期,茶膏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明朝是茶膏的隐退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严禁奢侈,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影响直到今天。因为明太祖严禁奢侈,把抹茶给禁了,导致抹茶在中国失传,关联的器物,抹茶碗,茶筅等也随之被遗忘。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茶膏自此进入了第一个隐退期。
清朝是茶膏的兴盛期
清代是茶膏发展的兴盛期,普洱茶膏在此时定名,且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里,并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当地的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辖区域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
就在清朝设立普洱府的当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这是茶膏第一次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官方贡品出现。
从乾隆年间开始,茶膏的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朝皇室养生之所以重视普洱茶膏,我们可以从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卷六中《普洱茶》(205页)可窥见一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
“普洱茶膏”一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献,茶膏也正是由此定名。
1911年,清朝皇室解体。随着清朝的灭亡,普洱茶膏也陷入了近百年的隐退期。
直到2004年,由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拍出了12000元的高价,茶膏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普洱茶膏就是来自清朝皇宫。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朝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极少量的普洱茶贡品——普洱团茶和茶膏,被现今的普洱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当时因属皇宫贡品, 定量加工,所以存世不多,后经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现已奇货可居。
目前,贡品团茶(金瓜贡茶)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匣盛普洱茶膏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几匣,堪称国宝,难得一见。2003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
现代茶膏从2005年正式开始
2005年,新中国第一家茶制品深加工企业——蒙顿茶膏诞生,十八年来,不断推出精品茶膏。
2008年开始,陆续开始出现一批从事茶膏或者茶粉的独立茶企,这些企业包括由礼品茶企业转型过来的贡润祥茶膏、天士力投资的帝泊洱茶珍、大益茶厂推出的益原素茶粉等等;
茶膏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一批传统茶企业涉足茶膏领域,澜沧古茶推出了熬制的乌金茶膏、龙园号推出了自制的龙园号茶膏(后来可能龙园号受蒙顿茶石茶膏启发,在老茶头的基础上再加工,推出了茶化石,后面催生了一个叫碎银子的普洱茶分类,这是后话,以后专门会写文章聊。)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传统茶企业选择了联名推出了自己的茶膏,比如80后茶品牌吉普号就联合蒙顿茶膏推出过一款自己设计包装的普洱茶膏。当然,这样的联名比较多,就不一一记录了。
至此,因为历史渊源而出现断层的千年茶膏,再次振兴,普洱茶膏行业开始重新翻开新篇章。
茶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茶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传承与创新。通过多种方式与形式,茶膏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了这一古老茶品新的生命力。
在现代茶膏的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茶企与品牌意识到茶膏的市场潜力。他们纷纷将茶膏的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茶膏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将传统茶膏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相融合,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市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此外,现代茶膏在包装设计、口感层次、保健功能等方面也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使得茶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与不同品牌的联名合作,茶膏也得以在不同领域拓展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喜爱。
总之,茶膏的历史与渊源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面临现代市场挑战的过程中,茶膏始终保持着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不断地提升自身品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展望未来,茶膏将继续在传统与创新的道路上前行,为茶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贡献更多的力量。
一直爱好茶文化,没想到还有茶膏文化,受教了。
茶文化真的博大精深,随便一个种类都有这么多知识需要学习。
黄色瓶子的玉龙茶膏很经典,值得尝试
茶膏对于皇帝也不是日常天天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