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真正的茶膏发源地揭秘:不是云南,而是福建! NO.067

关于茶膏发源地在哪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答案几乎全是云南,还有些写得更细,说是发源于云南易武或者云南版纳等等,看来错误已经深入人心。
关于茶膏发源地在哪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答案几乎全是云南,还有些写得更细,说是发源于云南易武或者云南版纳等等,看来错误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普洱茶的兴盛,普洱茶膏也随后逐渐兴起,这波营销异常成功,让茶膏和云南直接绑定,以至于所有听过茶膏的茶客,都认为茶膏是云南独特的茶品。

自从2005年现代茶膏出现,云南陆续出现了一批茶膏品牌,让全国人民第一次知道了茶膏这种据说历史很久远的茶。

随后,云南民间熬制茶膏、假老茶膏陆续登场,一波一波地割韭菜。

新款仿古普洱茶膏熟茶膏 特级浓缩古树老茶膏 雍正速溶茶50g罐装

如今,打开某宝、抖店,搜索茶膏关键词,熟茶膏、云南古树茶膏、宫廷茶膏和价格异常低廉的“老茶膏”等等就扑面而来,发货地全是云南,更坐实了茶膏是云南独有的茶品。

茶膏从福建建瓯诞生

历史的真相是,中国的茶膏从福建兴起,并且采用常温压榨工艺,比云南民间熬制茶膏要先进很多。

在《茶经》这本跨时代的巨著中,陆羽制定了他心目中茶的仪轨,在这部巨著里,他对何为茶中精华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在茶叶被捣烂,拍进模具。看着被挤出的汁液,干燥后越来越粘、越来越硬,陆羽恍然大悟,原来这种干燥后“膏”就是茶的精华所在。

唐代茶膏雏形及制茶流程图

在茶经传世后,各地爱茶者均对茶经进行研究和解读。

当时中国的茶叶中心在福建北部,福建的茶工特别擅长于茶叶工艺探索和改进,虽然陆羽没有提出独立茶膏的制法,福建的茶工已经跃跃欲试了。

福建北宋地图 jpg

此时的中国处在五代十国时代,福建建立了闽国政权,算是南唐的属国。南唐有大家熟悉的李后主李煜,就是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位皇帝。

福建南平市的建瓯市对多数人来有些陌生,这片土地上和茶有非常深的渊源,擅长制茶和造茶具。比如说起著名建盏,喜欢茶器的朋友就很熟悉了,烧造黑釉茶盏;建瓯的凤凰山就是南唐和北宋的御茶园,历史上就以盛产龙团凤饼而闻名天下。

公元937年,建州一位杨姓茶工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用压榨茶叶汁液的方法,通过自然干燥,获得了独立的茶膏。

由于初步尝试,出品率太低,连续制作了一段时间,也仅仅获得了几十枚茶膏。杨姓茶工精选了8枚,进献给地方官。地方官如获至宝,用金丝缠起,进献给闽康宗王旭。

王旭命人将茶膏冲泡,送上来品鉴,发现全无茶渣,茶汤通透,口感柔和绵密,不由得大赞,嘉奖地方官和杨姓茶工。

《十国春秋》中对这次进贡留下了记载,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茶膏。

宋代皇家御茶园接力茶膏的研发

南唐在凤凰山建立的北苑贡茶园,被北宋继承下来,并继续发扬。

北宋北苑御焙遗址,茶膏发源地

被称为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被称为书法大家,同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列。他曾被委任福建转运使,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把大龙团改成了更精致的小龙团,一斤小龙团的价格当时达到二两黄金。

到了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对茶品的要求更为极致。他仔细研读了陆羽的《茶经》后,两位历史人物的灵魂开始碰撞,赵佶深度认同陆羽的茶说,他自己也做了详细的习茶笔记,汇总成了茶书《大观茶论》。

相比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更注重细节,在角度上,多从品鉴者角度来谈茶。对于陆羽视为精华的茶膏,他尤其重视,想探索更精细的茶膏制作。

北苑遗址分布图

宋徽宗召来福建转运使郑可简,命他去福建寻找杨姓茶工的后人,了解南唐茶膏的制作方法,然后加以改进,制成有本朝特色的茶膏。

郑可简领了任务之后,让他的侄子郑千里亲自去寻找茶工后人,详细了解南唐时的压榨制膏法。

很快,郑千里完成了任务,向叔父汇报。原来,杨姓茶工是用一种压榨器,把茶汁缓缓压榨出来。通过其家人的描述,也画出了该压榨器的图纸,并让工匠复刻了出来。

郑可简让侄子安排工匠试制了几次,他发现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几经改进,制作出了新式榨床,采取了两次压榨取膏法,并增加了翻榨工序,有效提高了茶膏获取率。

在工艺得到确认之后,郑可简命工匠选取福鼎白毫银针为原料,制作出北宋第一块茶膏,黑如漆,光泽可鉴。

郑可简和工匠们一起试品,他掰开一块,亲自冲泡,看着白茶膏沉入杯底,立刻氤氲开来。

茶汤倒入建盏中,香气饱满,茶汤明亮,郑可简终于把心放下来了,完成了皇帝交给的任务。郑可简安排工匠赶制出来十余块白茶膏,亲自护送回京师。

这块精美的白茶膏送至开封后,呈上给宋徽宗。徽宗把玩许久,爱不释手。作为绝世品茶和斗茶的高手,徽宗技痒难挠,亲自用点茶法冲泡了一次白茶膏,他发现,相比小龙团,白茶膏点出来的茶汤,汤色纯白,上品之色;汤花匀细,且紧咬茶盏,久居不散。

宋代点茶茶百戏茶粉茶百戏白茶茶粉绿茶茶粉红茶粉茶艺师考试专用茶末

郑可简恳请徽宗为白茶膏赐名。徽宗沉吟了一下,赐名“玉蝉膏”。

玉是世间珍宝,蝉有轻盈羽化的意象,徽宗这次赐名可谓对玉蝉膏满意至极。

中国茶膏博物馆玉蝉膏

云南对茶膏发展有无贡献?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光有,而且非常大。

先是云南土司们效仿中药熬膏的方法进行茶膏的制作,虽然品质逊色于常温压榨茶膏,但是延续茶膏这种形态。

在雍正年间,云南土司的茶膏进贡到了京城,彼时尚为皇子的乾隆第一次见到膏状的茶,大喜过望。

虽然了解了工艺之后,乾隆对于熬制茶膏持反对态度。作为为数不多的理性皇帝,他终其一生都拒绝炼丹长生的皇家陋习,并驱离雍正生前豢养的炼丹道士。

但是,乾隆不但不拒绝茶膏,反而让他的幕僚去了解历史上有没有更好的制作茶膏的工艺。

蒙顿茶膏创新中国茶清代宫廷茶膏 盒装

就这样,700年后的乾隆又回到了福建茶工探索出来的压榨制膏法,并做了大幅度的升级,用186工序来完成宫廷茶膏的制作过程,仅从工序如此多,就可以知道清代宫廷的茶膏制作有多么精细。

由于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拥有着庞大完整的古树茶群落,提供了最具养生价值的茶叶,成为清代宫廷茶膏指定的唯一原料

云南普洱茶为原料,进入186道精细加工,成就了中国农业时代最高级的深加工产品。

福建的优秀茶工站在陆羽的肩膀上,制出了第一代的茶膏;

宋徽宗站在福建茶工的肩膀上,制出了北宋的玉蝉膏;

乾隆站在宋徽宗的肩膀上,才有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

如今,我们站在乾隆的肩膀上,才有了现代普洱茶膏。

6 评论

  1. 哈哈,真没想到,我大胡建在茶膏上也是拔头筹

    为福建茶工骄傲。👍

  2. 这是第一次见到有关茶膏历史详细的表述,时间地点人物都齐活了,好好研究研究。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